

投稿咨询
了解相关问题

加急服务
了解相关问题


查看期刊详细指标入口:https://www.peipusci.com/sci/14786.html
官网网址:https://www.tandfonline.com/loi/upsy20
《PSYCHIATRY-INTERPERSON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》2020: 2.458 → 2021: 2.617 → 2022: 2.4 → 2023: 2.7 → 2024: 2.4,近三年持续维持在 2.4以上,远高于精神病学Q3/Q4期刊平均水平(多数<2.0)。

年均发文量:近五年维持在 20±5篇,属小而精的学术期刊;中国学者发文占比:约4.17%(即近5年约5篇中有1篇来自中国团队)。数据显示对中国学者友好


核心研究领域:
①心理治疗过程研究:治疗联盟、移情-反移情、改变机制、脱落预测;
②人际神经生物学(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):依恋、共情、镜像神经元、社会脑功能;
③创伤与早期关系:童年逆境、代际传递、复杂PTSD的心理动力学理解;
④主体间性与现象学精神病学:患者主观体验、意义建构、叙事分析;
⑤生物-心理整合模型:基因×环境交互、应激反应系统(HPA轴)与人际关系的关联。
接受的文章类型:
①原创实证研究(量化、质性或混合方法均可);
②深度单案例研究(Single Case Study)——该刊特色,重视临床细节;
③理论综述(需具原创整合视角,非简单罗列);
④方法学论文(如新的人际过程编码系统)。
明确不收:
①纯药物RCT(无心理/人际维度);
②仅使用量表横断面调查(如“焦虑与睡眠相关性”);
③无理论框架的大样本流行病学报告;
④AI、大数据、纯神经影像(fMRI/EEG)无临床解释的研究。
审稿流程周期:初审2–3周,
外审6–10周,
从投稿到录用平均 2–4个月;
版面费:0元!不收任何费用
优势:
学科聚焦性:在Q2精神病学期刊中,该期刊是少数明确以“生物-心理社会模型”为核心的平台,适合研究“人际关系与生物标记物关联”的学者(如社会神经科学方向)。
审稿严谨性:虽录用难度较低,但审稿周期长(>12周)反映编辑对“方法学严谨性”的高要求,适合追求“质量优先”而非“速度优先”的投稿者。
开放获取灵活性:非强制OA,可节省约2000欧元版面费,适合经费有限的学者。
劣势:
年发文量低(约20-25篇/年),可能导致“发表周期长”;
国内学者占比低,可能影响“学术圈认可度”(需结合单位具体评价标准)
①研究聚焦心理治疗过程、人际关系动态、创伤体验、主观意义建构;
②采用质性、个案或混合方法,具有理论深度;
③单位认可 IF > 2.0 的SCIE精神病学/心理学论文;
④希望成果被国际心理治疗与临床心理学界专业读者关注。
不推荐使用情形:
①研究为纯药物试验、横断面相关分析或无理论框架的量表研究;
②单位明确要求“中科院三区及以上”且该刊被划为四区;
③追求高录用率或快速发表(小刊审稿严、周期较长)。
①确认单位要求:最关键的一点!务必核实你所在单位或学校是否承认中科院4区的SCI期刊。如果要求3区及以上,那么这本期刊就不符合要求。
②精心打磨稿件质量:由于年发文量极少,竞争相对激烈。务必确保研究的创新性、方法严谨性和写作质量。研究设计最好能体现期刊强调的“人际与生物过程整合”及“生命周期发展视角”。
③做好时间规划:季刊的出版频率和精选的审稿模式可能意味着审稿周期不会太快,建议为投稿预留充足的时间。
《Psychiatry: Interperson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》实为1938年创刊、1996年停刊的历史期刊,曾用副标题强调人际与生物整合视角,但目前已不再出版,无影响因子,亦未被现行SCI/SCIE数据库收录。